当前位置:看中流奇闻 > 考古奇闻 > 手机访问:m.zhongliu365.com

千年朽木简牍的“复活”

来源:www.zhongliu365.com时间:2012-10-21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在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简牍修复室,只见一枚枚狭长的简牍被密封在有机玻璃片里,黄底黑字,清晰可见,一如原来的样貌,几千年前的历史信息在这里得到复原。

  “这些竹简在出土时,破损厉害,有的就像面条,一碰可能就化掉。”该中心副主任方北松研究员拿着修复好的简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如何完整、长期地保存这些脆弱而又珍贵的历史文献遗产?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文物保护工作者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出土竹木类文物的修复复原与保存技术中。科研人员通过研究饱水简牍保护的关键技术,依托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工程和湘西里耶秦简保护工程等,按照简牍保护的技术要求,从出土简牍保护的主要研究内容入手,展开对其防霉、脱色、脱水、陈列/库房保管、信息提取与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让埋藏千年的朽木重获“新生”、重见天日。

  简牍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把竹、木截劈成窄长条,叫做“简”,南方地区多用竹简,北方地区多用木简;把竹、木锯解为较宽的长方片状,叫做“牍”。简牍实际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等的总称。它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渐渐为纸抄本所代替。

  但是,还原简牍的历史本来面目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作为相关课题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方北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些竹简出土时软若面条,不能整支提起,竹材质地相当疲弱,若稍施外力即会折断;有些损坏程度十分严重,散成竹丝状的竹简;有的竹简还因受挤压而被扭曲变形。

  简牍保护过程非常复杂。首先要取简。由于这些竹质材料在地下保存比较差,提取很困难,通常是在隔板整体铲取。接下来是清洗。“先简单地用毛笔把污泥洗一下,之后再进行脱色处理,然后进行脱水处理,这个过程需要好几年,最后小心地用线条缠好,用玻璃片固定。最后包装,并放进库房长久保存。”方北松说,该中心在简牍脱色方面,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在简牍脱水方面,发展了“乙醇十六醇填充脱水法”。

  “新的脱色、脱水方法被应用于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及湘西里耶秦简的修复工作。我们修复简牍数以万计,效果良好。”方北松介绍,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及湘西里耶秦简的保护修复工作共完成十二万枚简的脱色,十万枚简的脱水。

  近十年来,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长沙简牍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北京讯德应用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联合攻关下,相关研究取得突破进展:通过对走马楼三国吴简饱水保存期有害微生物的分析研究,鉴定出其属蜡状芽孢杆菌,并采取合适的防治方法,完全抑制其生长;在分子水平揭示出饱水竹木简颜色变化的化学机理,筛选出性能优良的脱色试剂连二亚硫酸钠法,为国内外首次提出并成功运用该脱色试剂对数量庞大的饱水简牍做脱色处理;在对饱水简牍微观结构、主要化学成分、含水率和多种脱水方法等基本因素分析比较后,提出以十六醇填充法作为饱水简牍的脱水方法,为国内外首次将该方法成功运用于饱水竹木简的批量脱水处理;按照简牍类文物特点设计制造了其保存与展示于一体的充氮保存系统,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按简牍类文物文字研究要求,开发简牍信息分析计算机软件系统;完成简牍上绑痕保护研究。

  方北松说,至今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已经保护了总共14万余枚简牍。经他们脱色后的简牍,呈米黄色,脱水后的简牍收缩率低,字迹清晰,保存方便,该中心已保护的饱水简牍占全国出土饱水简牍总量的80%以上。

精彩文章:怪异 世界上十大未解之谜 诸葛亮墓之谜 复活节岛
奇人奇事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奇异生物宇宙探索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