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奇闻 > 宇宙探索 > 手机访问:m.zhongliu365.com

万年科学实验大畅想:大恒星如何爆发/图

来源:www.zhongliu365.com时间:2012-12-23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撰文 达维德·卡斯泰尔韦奇(Davide Castelvecchi) 翻译 郭凯声

  如果科学家能开展一些持续数百或数千年的研究,他们最想获得些什么样的信息?我们就这个问题采访了多位顶级科学家。

  两个原子组合成一个分子仅需数皮秒时间(1皮秒为10-12秒),与之相比,人的一生可谓漫长。然而,与许多自然现象(从山脉的隆起到星系的碰撞)相比,人的一生又短如惊鸿一瞥。有些科学迷题,科学家即使穷尽一生也无法解答,只能通过接力的方式一代传一代地让研究持续下去。例如,医学界的纵向调查就是在最初参与调查的研究人员辞世之后,由后继者继续跟踪观察那些调查对象。甚至某些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启动的调研项目,至今仍在进行。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不间断收集数据的纪录,可能是由古巴比伦人《天文日记》(Astronomical Diaries)创下的。日记记录了公元前1000年-公元元年内至少6个世纪的天文观测资料,由此揭示了日食和月食之类天象出现的规律。

  今天,大多数科学研究领域中,都有一些极有意思且意义重大的问题悬而未决,原因就在于科学家生命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非常好奇,如果时间不在话下,情况又如何呢?最近,我采访了各个领域的顶级科学家,问他们,“如果你有1 000年、10 000年,甚至1 000 000年的时间来观测或实验,你会关注哪些问题?”(为了避免他们跑题,绕开科学大谈那些玄乎其玄的未来远景,我要求他们只能使用今天的技术。)

万年科学实验大畅想

  万年科学实验大畅想

 时间跨度:10 000年

  问题:生命如何粉墨登场?

  罗伯特·哈森(Robert Hazen),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地球科学家

  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的斯坦利·米勒(Stanley Miller)和哈罗德·尤雷(Harold Urey)证明,当条件适当时,生命的某些基本结构单元(比如氨基酸)会自发形成。看来,只要有合适的原料,再等待足够长的时间,搞定生命起源之谜完全不成问题。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不过,花上10 000年左右的时间,现代版的尤雷-米勒实验说不定会打造出某些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可以通过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简单分子——简而言之,也就是打造出生命了。

  模拟生命起源的实验,必须在一个地质化学条件足以乱真的环境中实施,而且必须从零开始。原始汤中可能曾含有数百万种小分子,这些分子可能以无数种方式彼此结合,发生反应。不过,在海洋中,由于这些分子被高度稀释,任意两个分子相遇的几率非常低,更不用说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最合乎情理的解释应该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最初是产生于岩石表面上的。原始地球的表面潮湿多水,堪称一个巨大的天然实验室,在长达1亿~5亿年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着多达1030项微型实验。

  一个持续万年的实验,也许能重现上述场景:同时开展大量微型实验。从外面来看,这些分子温床好像是塞满了一排排电脑服务器的机房,但一进去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些含有成百上千个微型反应孔的化学“芯片实验室”。每个反应孔里化合物都有着不同的组合方式,分别在各种不同的矿物表面发生化学反应。芯片会持续监视这些反应,随时注意有无迹象证明,某种分子已进入了持续强化的自我复制状态。

  通过筛选、关注那些最有可能得出有趣结果的反应物组合,或许能使实验所需的时间从数百万年缩短至数千年。运气好的话,我们解开生命之迷所需的时间,最终将进一步缩短至数十年。

  时间跨度:10 000年

  问题:自然界常数真是固定不变吗?

  杰拉尔德·加布里埃尔斯(Gerald Gabrielse),哈佛大学物理学家

  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似乎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定理。比如,所有的质子均带等量的电荷,光永远以一个速度行进,等等。然而,一些新提出的现实模型却容许常数出现变动,有的天文学家甚至宣称,已经观测到常数的微小变化(不过这些研究尚存争议)。但与此同时,实验室中获得的结果却始终稳定不变,比如我的实验室测量出的电子磁性强度(就我所知,这是对基本粒子性质所进行的精度最高的测量)。不过,如果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反复进行这个实验,说不定会探测到常数的变化。精彩文章:猛犸象 帝蝎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1955年上将

奇人奇事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奇异生物宇宙探索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