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奇闻 > 考古奇闻 > 手机访问:m.zhongliu365.com
来源:www.zhongliu365.com时间:2012-12-27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梅氏犀下颌及下颊齿(陈少坤供图)
梅氏犀上颊齿(陈少坤供图)
梅氏犀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动物区,在欧洲、西伯利亚和我国北方较为常见,一般被认为是北方温带环境的代表物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少坤和黄万波等在重庆市巫山县迷宫洞距今大约13150年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遗址中发现梅氏犀或称基什贝尔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化石,材料包括头骨碎块、下颌、牙齿及数件头后骨骼。最新一期《人类学学报》(31卷4期)刊发了该项研究。该项发现对研究三峡地区晚更新世最晚期的古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迷宫洞位于长江南岸抱龙河东岸,距抱龙河与长江汇合口12公里,行政区划归属重庆市巫山县河梁镇新建村,地理坐标为30°32′N;108°52′E,第一支洞洞口海拔165米。1999年11-12月,黄万波等人在此地点进行了试掘,发现了大量的人类、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其中的犀类化石当时因数量较少而被鉴定为双角犀未定种(Dicerorhinus sp.),其实在迷宫洞试掘之前,在此洞开发旅游的工人已挖掘出来的一批化石,2008年因了解到这批化石的重要性而将其交给在此考察的黄万波教授等人。根据这些化石,迷宫洞的犀牛材料被进一步鉴定为梅氏犀。
据文章第一作者陈少坤介绍,重庆巫山迷宫洞的犀牛化石因下门齿退失、颊齿亚高冠、上臼齿原尖前、后收缩显著等特征,而被鉴定为梅氏犀,是这个种在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晚、分布最为靠南的化石记录。梅氏犀是一种喜好温凉环境的动物,如果说在神农架海拔2000多米高的范围出现算作正常的话,梅氏犀在迷宫洞的出现则具有更加重要的古环境意义,说明在末次冰期时,这一带的气候可能与现今华北地区较为相似。
研究人员以迷宫洞和其他长江流域的梅氏犀为基础,通过对比,认为我国南方、北方以及欧洲的梅氏犀在颊齿形态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从而将这个种分为三个类型。其主要差异表现在:尺寸大小、原尖收缩状况、小刺发育程度及下前臼齿后谷形态等方面。
从分布范围来看,目前南方类型的梅氏犀仅发现于三峡及三峡以东的长江流域。研究人员依据目前所能观察到的标本,认为这一类型是由北方迁徙而来,但向南扩散仅至北纬30°左右,未再向南扩散。研究人员据此推测,更新世时期的冰期的出现,迫使适应温带气候的梅氏犀南下,在长江流域多样的林地环境中逐渐适应,并演化出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
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精彩文章:鱼怪 猛犸象 世界上最大的蛇 史上最贵的车祸
中国历经五千多年文明史,随着朝代的不断变迁,很多珍贵的文...
去看看>>说起盗墓这个话题,许多人最先想起的,或许就是一些诸如《盗...
去看看>>非常感谢你劳累的一天还能打开小编的文章阅读,小编将不懈努...
去看看>>考古员发现一块圆边石块,疑为古人磨制的石铲子。 拿起铲子,...
去看看>>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传承至今没有中断过。...
去看看>>大家都知道中国出国女皇帝,但是很少人知道中国也有女宰相。...
去看看>>墨西哥是个奇怪的国家,在遥远的古代,这是玛雅人的生活栖息...
去看看>>考古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作为一种研究古代文明的科学手段,...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