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奇闻 > 考古奇闻 > 手机访问:m.zhongliu365.com

平凉庙庄:神秘的隋侯之珠来自何方(5)

来源:www.zhongliu365.com时间:2013-03-04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庙庄战国墓葬实际上是个残墓,墓葬的前半部分已经垮塌到悬崖下边。墓葬的中间埋葬着墓主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奴隶主。墓葬的两边有两个墓台,墓台与墓坑的夯土层一致。右侧墓台殉葬着一名男性奴隶,摆着马头马蹄,生前好像是个御夫奴。左侧墓台殉葬着一个小孩,这是位大约八九岁的小孩。一个玉石锥横穿在腰间骨内,可见,小孩是被奴隶主很凶残地杀死后而埋葬,这就是古代的杀殉。

  从墓葬的形式,人们判断这是一处非常有价值的战国墓葬,可惜的是墓葬大部分已经被水冲毁了,仅仅在靠近断崖的边上留下了这点最后的残迹。随着考古发掘的逐步深入,埋藏在大地深处的历史文物就逐渐出现在人们面前。

  张奇说:“很多人只是听说过,这里挖出了宝,但究竟是什么宝,人们却不清楚。”至今,村民们都弄不清楚,这里究竟挖出了什么东西。可是,对于考古学家而言,庙庄战国墓葬出土的文物,至今让他们孜孜探求。

  返回平凉城后,刘玉林找出了一份他精心收藏多年的资料。这是一份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的资料,除了简单介绍墓葬的情形外,还有三四幅图,给我们粗略地展现了当时考古发掘的情况。这已经是弥足珍贵了。

  当年的发掘现场虽早已填平了,但地面上仍然留下了众多的古文化信息。田野中没有农作物的阻挡,我们可以尽情地在农田中走动,翻动,寻找当年的遗迹。没有走几步,就有了发现。张奇在田垄上发现了一块弧形的灰陶片。他拿过了让我们看,这块灰陶片长约十厘米,宽约三四厘米,略带着弧度,口沿向外伸展翻卷,显然是一件陶罐罐口的一部分。

  随后,就有了更多的发现,五六分钟后,每人都找到了三四片陶片。可惜这些陶片都非常小,最大不过六七厘米。我们把这些陶片集中起来,放在地上,有红色陶,有夹砂陶片,有灰陶,还有叫不出名字的。有着丰富文物考古经历的刘玉林还是明锐地判断出了它们的大致年代。

  “现场,我们初步分析发现的陶片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仰韶时期的,这是那种表面打磨光滑的红陶。第二类是商周时期的绳纹陶片,第三类是战国时期的,素面薄胎灰陶片。这说明,三四千年前,这块坪台上就有人类活动。”刘玉林分析说。可惜的是,发现的陶片都非常小,我们已经无法进一步判断,它们究竟属于哪个时期了,只能大概做一个判断。刘玉林认为,战国以后,这块坪台上就没有人类居住和生活了。

  战国时期是这个坪台上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如今,距离1974年的那次发现,已经过去了39年,但那次考古所引发的种种猜测仍在蔓延,使得这座战国墓葬更加神秘。

  “当时,发现的墓葬,只有一个是完整的,墓主是屈身直肢葬,口中塞满了贝币。”贝币就是贝壳,古代曾经把贝壳当做货币。但是贝壳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产物,那么西北地区的贝壳是从何而来的?除了贝币以外,这里还出土了多件鼎、戈等青铜器。而最耀眼的却是蜻蜓眼琉璃珠和一件青铜鼎形灯。这些东西被人们视为国之重宝,它一出现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如今,甘肃省博物馆还陈列着两件来自庙庄的青铜器。

  最有意思的自然就是那件鼎形青铜灯。这盏灯,制作极为巧妙,将艺术性和实用性巧妙结合,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丝毫不逊色。这盏灯可收可合,不用时合起来,就是一个带盖铜鼎。用时组合安装,则是灯。这种设计,带着些神秘色彩。它的秘密在哪里呢?关键之处在铜鼎的两个铜支上。这两个铜支前面是尖的,而鼎盖中间有突起的圆孔,用时把它们打开,两个支插入鼎盖的圆孔中,就牢牢地支起了翻过的鼎盖。然后,倒入灯油,这就是一盏灯了。人们说:“高灯低亮。”这盏灯的高度,大体到人的头部,这就保证了灯油燃烧时,灯烟不会熏人,也能保证灯的亮度,达到最合理比值。不用时,将盖中多余的灯油倒入鼎内,收起铜支,盖好鼎盖,再将铜支的尖端,卡入鼎两侧的鸭首中,这样就牢牢将鼎盖压住。而鼎身和鼎盖,有一个比较宽的结合处。盖上后严丝合缝,灯油丝毫不溢。这是古代贵族们外出旅行时所用的灯盏,也是古人匠心独运的产品,展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庙庄战国墓葬给人们了解战国时期平凉地区乃至丝绸之路沿线的情况打开了一扇窗户。然而,让人们想不到的是,打开一扇窗户的同时却将另一扇更为神秘的大门打开了。

  这座墓地的主人究竟是谁?

  4 隋珠之谜

  站在战国古墓的遗址上。张奇说,我们所站的地方叫杜家坪,这里背靠王家山,对面是水沟湾,右面则是任家沟,从大山中延伸出来的一个尖嘴,人们也叫独嘴。
精彩文章:史前动物 史前巨兽 史上最贵的车祸 物种进化

奇人奇事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奇异生物宇宙探索

本月排行

难倒了所有专家
  • 没人能解释全球九大神秘的考古发现, 你能解释其中的奥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