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中流奇闻 > 历史野史 > 手机访问:m.zhongliu365.com

最后一个敢以“帝师”身份自居的文人(2)

来源:www.zhongliu365.com时间:2014-12-22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刘邦则不同。刘邦在七国时,一无所有,所以,秦灭六国,他无所失。在秦时,日子过得倒不错:做个亭长,耽几杯酒,好一些色,赖一些不多不少的酒账,耍一点不大不小的流氓。游手好闲,不事生产,悠哉游哉也挺快活。他与秦,并无个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仇恨。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反秦,倒像是激于“大义”,又是出于一种投机,有一种浑水摸鱼的味道。他以他特有的敏感和贪婪,一定是觉出了,这个世界已是一个没了主人的花园,谁都可以进来薅它一把,把名花贵树拿回去当烧火柴了。所以他在整个反秦过程中,能平和,能较从容地行事,较宽容地待人,从而,显示出一种较雍容的气度。

  从复仇上说,张良和项羽又相似。当韩灭亡时,张良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就算他不为韩报仇,他也得为自己讨回失去的一切。况且秦对六国贵族是很严厉的,他的三百家僮及其他家产,迟早也会被国家没收,而他自己,就算不被杀死,也要聚之咸阳,严加看管。这里我提一点疑问:《史记》说张良的祖父、父亲在韩国连做五代的国相,可是韩国历史上姓张的国相却于史无征。这就不能排除张良此人姓氏名字的可疑。我以为,“张良”这个姓名未必是真的,很可能是为了避免迫害而“埋名改姓”的—尤其是在他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果,秦始皇大索天下之时,埋名改姓尤其必要。张者,弓长也,是否暗示他将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而这个“良”字,则更具有反讽的意义,恰好表示他对秦有着“不良”的企图,不是一个“良民”。这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幽默。

  张良后来以处变不惊的“柔弱”著称。苏轼称这种气质为“大勇”。但在一开始,张良并不是这样的。当韩初亡,目睹血腥,他也是一个咬牙切齿的人物。如《史记》载,“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是孤注,以百二十斤铁椎掷击秦皇帝,是“一掷”,真正的“孤注一掷”。这与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不是如出一辙么?

  确实,张良和项羽一样,都是血性之人。项羽的血性见之于外,张良的血性后来蕴之于内,两者并无本质的不同。只是由于项羽不读书,这种血性一直没能内敛,精光外露,而不能韬光养晦。而张良的血性经过一番修炼,由外露而内蓄,从而优游不迫。一般人见到张良这样弱不禁风的外貌,往往不免忽视,但偏偏是他,有着荆轲聂政式的血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外貌魁梧的大汉,内心却怯懦如鸡,而孟尝君田文、张良、郭解这一类“渺小丈夫”(《史记》说田文语),却往往内蓄着真气度、真英武。

奇人奇事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奇异生物宇宙探索

本月排行